人这辈子,不能犯这几种“因果”,这是晚景凄凉的根源
2024-06-06 【 字体:大 中 小 】

现实里,许多人都会担心,自己的晚年生活,到底怎样。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恐惧,无法避免。
为了避免糟糕的后果,许多人选择结婚生子,来规避这种风险。
但是人生漫长,很多事情,都会在意料之外发生。
结婚生子,并不代表,就一定有人照顾晚年。
低成本的付出,不能换来高回报。这是因果规律。
如果一个人,对不起自己的家庭子女,或者行事有问题,那不能指望晚年舒坦了。
01 在婚姻里不忠
这世上,并不是因为有婚姻关系的存在,做了错事就可以被原谅。
有些错事,就是会留下持久的伤害。说破了天也没有用。
比如说,对婚姻不忠。
比如说,有些人,年轻时抛弃自己的配偶、年幼的孩子。留下年幼的小孩,跟剩下的配偶,艰难度日。
这份伤害,即便是经过几十年,仍然不能被原谅。
这是一种背叛。
有些人到了老了,没有人养了,才想起来找子女和配偶。这往往是晚头了。
自己种下的因果,自己吃去吧。
一个人想通过婚姻,来为自己的养老提供保障。那就要对得起婚姻。
如果放纵自己的欲望,肆意伤害家人。那注定,结局是很难看的。
02 为人十分尖酸刻薄、心眼坏
有些人,其实他家庭本来不错,日子也还可以。好好经营的话,能够非常幸福。
但是他为人尖酸刻薄,或者心眼很坏。把整个家庭,搅得一团糟。
最后整个家庭里,没有人喜欢他,大家都离他远远的。
晚年的时候,自然指望不上其他人。
我就见过有的熟人,每天骂自己的配偶和孩子,搞得家里气氛很糟糕。
还有的人,在家里面作天作地,把家人折磨得乱七八糟。
这些人,都得不到家庭的庇佑。
还有的人,是折腾自己子女的小家庭,最后导致小家庭离婚。
这种人,也得不到晚年的幸福。
现实里,确实存在一些人,十分霸道,修养不好。这些人惹得家宅不宁。
而且很劝退周围人。最后自食其果。
03 一辈子没有自立起来
人活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自己能自立。缺少了这一根骨头,他很难走好人生路。
有些人一辈子,靠父母,靠配偶,靠子女。但是总有些时候,是依靠不了别人的。
这类人,也往往晚景凄凉。
离开了别人,他自己的生活,都无法正常运转。
举个例子。
有些人,他虽然结婚生子,看上去十足的融入到社会主流里。
但是他收入极少,只能应付他自己的开支。家庭开支,全部是靠啃老实现。
连养孩子的基本费用,都掏不出来。
那么等父母老去之后,该靠谁?
人的晚年,先靠自己。靠自己的表现,靠自己的金钱,也是靠自己的好因果。
之前没有善待过家人的人,有难了。
之前潦草度日,无法自立的人,也有难了。
生活从来没那么仁慈,有些时候,是一定会给出后果的。
因果子女配偶婚姻家庭发布于:黑龙江省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猜你喜欢

4月3日基金净值:永赢元利债券A最新净值10092,涨005%


港元拆息普遍向上 一个月拆息回升303基点报398%


日经225指数收盘涨027%


白皮书指中国仍为留学生第一大生源国 人工智能等领域就业潜力大


“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618暑期狂欢节-味蕾的南北穿越之旅!


一片质疑声中,美股九连涨,收复“对等关税”以来所有跌幅


日本汽车股大幅走高


中经评论:改造升级拓展煤电能力圈


欧圣电气(301187)7月29日主力资金净卖出32668万元


华为Mate 60 Pro价格大跳水!12G+512G存储,抢购热潮来袭


固态电池量产竞赛,专家称国外领先1年不会产生颠覆性影响

美国GDP、PCE联袂来袭!黄金2318保持坚挺 FXStreet:金价须突破这一关键水平破高

4月2日基金净值:华安添瑞6个月混合A最新净值11914,涨014%

缅甸王和印度军的战争,不留俘虏

本周盘点(129-22):海尔生物周跌1631%,主力资金合计净流出112495万元

前纽约联储主席:美联储需要一场“股债双杀”以遏制通胀

中集安瑞科(03899HK):2月28日南向资金减持166万股

(图表·漫画)新华调查|诱骗

跨境电商洋葱集团赴美IPO 净赚2亿元为何却被评级“谨慎下单”

岩石股份(600696SH):上半年净亏损773776万元

金融稳定法草案二审稿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化解


一季报点评:富国中证沪港深500ETF基金季度涨幅705%


非农超预期触发连锁反应!黄金V型反弹,降息概率闪崩!


纳尔股份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种可喷绘PET单向透视贴”


邦达亚洲:贸易忧虑有缓解迹象 美元指数小幅收涨


一季报点评:易方达恒生科技(QDII-ETF)基金季度涨幅2026%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反弹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涨293%


1200双眼睛加入“西子寻助” 5分钟帮游客找回走散儿童_西湖_余处寻_陈宗耀


巴菲特抨击关税和保护主义:“贸易不应成为一种武器”


春节过后,万亿“超额储蓄”能否引发报复性消费反弹?
